<p id="s5rmu"></p>
      1. <td id="s5rmu"><strike id="s5rmu"></strike></td>

      2.  
        院部動態
        【技能成才 強國有我】師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信精神
        日期:2024年06月13日     作者:陳灝    來源: 宣傳部    點擊數:

        (本網訊 陳灝 )6月12日以來,我校各族師生認真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孝感籍姚期智回信精神,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精神等結合起來。師生表示,要立足職業教育實際,積極投身2024年職業學?!凹寄艹刹?強國有我”系列教育活動,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血脈,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鑄工匠心,立報國志,德技并修,強校有我,創高升本,不負韶華,發奮圖強,技能成才報國。

        6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誠摯問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你回國任教二十年來,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在清華大學潛心耕耘、默默奉獻,教書育人、科研創新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向你表示誠摯問候。

        習近平強調,希望你堅守初心使命,發揮自身優勢,帶領大家繼續探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創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姚期智曾長期在美國高校任教,2004年全職回國任教于清華大學,現為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近日,姚期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回國任教20年來培養人才、科研創新等情況,表達科技報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

        姚期智教授,祖藉湖北孝感。戴著眼鏡的姚期智先生,給人一種溫文儒雅學者風范的感覺。這位“人生第一站”是在中國大陸和臺灣接受啟蒙教育的學者,是一位以為人類做重大貢獻為軸心,以興趣為經線,以能力為緯線不斷編織人生大廈的人。

        “我所學的東西能有機會在我出生的中國生根,有條件在該領域為中國培養出世界級的研究人員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比松^20年生活在中國,20歲以后生活在美國,57歲以后又將人生歸宿在中國大陸的姚期智的人生軌跡宛如一個圓。他選擇了清華大學,選擇了自己所衷愛的舞臺,也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舞臺角色。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網站顯示: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

        孝感,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中華孝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秀美之城、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孝感,文化名城,俊采星馳。在這里,山川靈秀孕育出無數俊杰,走出了眾多才華橫溢、胸懷壯志、成才報國的仁人志士,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奉獻精神,成為世人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樣。

        為協同做好各族師生認真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信精神工作,湖北職院微信公眾號推出孝感籍“兩院”院士名錄,以饗師生。同時,向“兩院”院士致敬,孝感籍“兩院”院士名錄作為思政課、課程思政的案例,激勵更多的湖北職院青年學子,鑄工匠心,立報國志,德技并修,強校有我,不負韶華,發奮圖強,技能成才,科技報國。

        胡正寰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男,漢族,1934年7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祖籍湖北孝感,零件軋制成形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效零件軋制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鍛壓)分會理事長。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在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冶金機械專業學習,畢業后獲得學士學位;1956年4月至1981年5月,在北京科技大學機械系擔任講師;1981年6月至1985年5月,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機械系副教授;1985年6月,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國軸類零件軋制技術公認的主要開創人,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這項高新技術國家之一。曾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

        黃宗道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宗道,男,漢族,1921年2月出生,2003年4月26日逝世,籍貫湖北孝感,橡膠專家和土壤、肥料學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

        1945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學院。長期從事天然橡膠的研究工作。沖破外國專家認為北緯15度以北不宜植膠的“植膠禁區”的說法,成功地在我國北緯18度-24度地區大面積種植橡膠成功,成為世界的一個創舉,獲1982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在橡膠高產方面,使畝產量達到200公斤的高水平(海南島當時畝產量平均為60公斤),這在對我國植膠區緯度偏北、氣溫低、割膠天數比外國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是一個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系統地總結了我國30多年來在我國大面積栽培橡膠樹的科研成果和生產技術經驗。1979年主編《橡膠栽培學》,1987年與何康主編《熱帶北緣橡膠栽培》。

        在橡膠等熱帶作物研究領域成績突出,為中國橡膠種植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國內外橡膠界享有崇高威望,1988年被列入世界“名人錄”,1991年被美國世界成就研究所推舉為“世界有名望的終身成員”。

        夏軍

        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夏軍,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籍貫湖北孝感,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聘為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任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生態學計劃(EHP)科學委員會(ASC)委員,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曾任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執行局執行委員、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國際水文科學協會發展中國家專門委員會(IAHS-WGRDC)主席、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榮譽副主席、國際水資源系統委員會(IAHS-ICWRS)副主席、世界水理事會(WWC)常務理事、 國際科學院理事會水文計劃(IAC-Water Programme)聯合主席、全球水計劃亞太區域委員會(GWSP-APRC)主席、 全球水系統委員會中國委員會(GWSP-CNC)主席等職。

        主持長江經濟帶水循環變化與中下游典型城市群綠色發展互饋影響機理及對策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胡亞安

        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亞安,男,漢族,1965年2月出生,籍貫湖北云夢,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工水力學研究所所長、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以國家水利水運水電事業發展為己任,長期致力于內河水運通航建筑物前沿技術攻關、核心裝備研發和重大工程實踐,堅守科研與工程一線,帶領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通航建筑物研究團隊,為中國通航建筑物科學研究領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制通航建筑物模擬技術、原型調試、運行維護、安全評價等方面行業標準10部,主持和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專項及國家重大工程科研項目10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7項、一等獎13項,授權發明專利46項。2008年入選水利部首批5151人才工程部級人選,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池際尚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池際尚,女,漢族,籍貫湖北安陸,1917年6月出生,1994年1月1日逝世,石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地質學與巖石學界的奠基石,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6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倫茂大學博士學位。

        曾任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助教,清華大學地質系副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曾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地質礦產部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地質礦產部勞動模范。

        李仲平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仲平,男,漢族,1964年8月出生,籍貫湖北安陸,工學博士學位,復合材料專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所長,先進功能復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功能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主任等職。

        長期從事航天極端環境復合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應用研究以及型號研制。負責并帶領團隊探明天線罩熱透波、防熱復合材料微觀燒蝕、高效防隔熱等機理,提升一代、發展兩代防隔熱材料體系;創新發展燒蝕防熱樹脂液體成型方法與應用技術,成為燒蝕防熱復合材料主要工藝;主持我國宇航級碳纖維國產化攻關,構建研制技術體系與自主保障能力;主持創建我國第一代臨近空間材料體系,支撐了臨近空間與高超聲速飛行器引領發展;研制出系列新材料與防熱結構,支撐保障了再入機動、精確制導、滑翔、小型化等型號跨代發展及探月、探火等航天重大工程成功。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郭令智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令智,男,漢族,1915年4月出生,2015年8月5日逝世,籍貫湖北安陸,地質學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地質系,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副校長、代校長及校務委員會主任。

        曾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地學學科評議組組長、地學規劃組組長,國際巖石圈對比計劃IGCP224項目、IGCP267項目中方主席等學術兼職。

        長期從事中國南部和東南部區域大地構造研究,在華南首次發現板塊運動和俯沖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溝弧盆系,突破了板塊構造限于晚顯生宙的觀念。建立華南構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論證了板塊俯沖邊界自西北向東南躍遷的總趨勢。得出華南成礦帶和油氣資源的分布規律,提出鑒別大陸邊緣的8項標志,揭示我國陸內板塊A型俯沖和前陸盆地形成機制。

        發表150余篇論著(包括與他人合作),其中關于地貌學和工程地質方面的21篇,區域地質構造方面的24篇,板塊構造方面的62篇,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外刊物上發表12篇。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授予高教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年被授予李四光榮譽獎及何梁何利地球科學獎,2001年被授予江蘇省研究生教書育人獎。

        方忠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方忠,男,漢族,1970年7月出生,籍貫湖北漢川,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1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物理系,1996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96年至2003年,訪問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筑波)、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2003年回國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著重于凝聚態物質中新奇量子現象的計算與理論研究。利用大規模并行計算機,通過計算和模擬的手段來探索微觀系統的物理規律,研究新奇量子現象,預測新型量子材料。通過發展特色的電子結構計算方法,在自旋-軌道物理,特別是拓撲電子態理論和計算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計算預言了若干重要的拓撲量子效應和和量子材料,并被實驗證實。共發表SCI論文200余篇,他引3萬余次。

        曾獲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獎、全球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周培源物理獎、周光召基礎科學獎等。200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周又和

        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又和,男,漢族,1957年5月出生,籍貫湖北漢川,力學科學家與教育家,蘭州大學教授,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2年1月和1984年12月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分獲學士與碩士學位,1989年12月在蘭州大學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現任蘭州大學超導力學研究院院長、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負責人,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任等。

        曾任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創院院長、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等。

        主要從事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的理論建模、計算方法、基礎實驗和科學實驗裝置研制等研究,在超導、鐵磁、壓電材料力學和風沙電方面取得系統研究成果。

        發表期刊論文400余篇,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和IEEE超導委員會的國際獎勵1次等。

        開創了我國超導固體力學研究,創建了超導材料及結構的力-電-磁-熱相互作用理論,研制出國際首臺全使役場超導材料力學實驗的科學裝置,提出了準確高效的小波封閉求解方法和分場降階迭代法,揭示出變形對超導性能退化影響的反作用機制,實現了力學支撐我國超導磁體研制設計“從0到1”的突破等。

        領銜的教學科研團隊先后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研究團隊(2007年)、國家質量工程的教學團隊(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011年)和國家外專局111引智基地(2013年),主導了蘭州大學固體力學入選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建成了蘭州大學工程力學博士點(2005年)、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0年)和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4年)等。

        個人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優秀教師特等獎”(2000年)、中國科協“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2006年)、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師德標兵”(2006年)、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8年)、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2009年)、徐芝綸力學獎(2019年)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等。

        指導的3篇博士學位論文分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及其提名(2012年)、中國力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培養出國家杰青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各1人,以及教育部新世紀人才5人等。

        姚期智

        200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男,漢族,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中國上海,祖籍湖北孝感,現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教授。

        200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密碼協會會士。

        1967年,獲臺灣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歷任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教授、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教授、William and Edna Macaleer講座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等。

        姚期智是研究網絡通訊復雜性理論的國際前驅,以其敏銳的科學思維,不斷向新的學術領域發起沖擊,在數據組織、基于復雜性的偽隨機數生成理論、密碼學、通信復雜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計算等多個尖端科研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獨到的貢獻。2000年,獲得圖靈獎(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與物理、化學、醫學、經濟學領域的諾貝爾獎齊名)。2021年6月,獲得日本京都獎。

        李玶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玶,男,漢族,1924年3月20日出生,2019年9月10日逝世,籍貫湖北大悟,著名工程地震學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大亞灣核電站技術顧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地震地質論證組副組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顧問等職。

        1947年,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50年,參與創辦了南京大學工程水文地質專業 ;1954年,調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并從事沿海地下軍事工程選址;1959年以來,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從事大地構造、地殼穩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的地質學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質學、軍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主持完成三峽壩區、二灘、丹江口水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場址的構造特征和地震危險性評價;為云南陽宗?;痣姀S擴建的地震危險性評價及海南瓊北地震烈度區劃復核作出重大貢獻。運用圖像識別等方法對唐山、汶川地震作出科學預測;促成了渤海灣海峽通道興建,開啟歐亞大陸通道;創造性提出“強震發生斷層”概念,為根治地震災害帶來福音。指出普斯羅、瀑布溝、二灘、小灣壩址有“強震發生斷層”,應加設預警措施。

        先后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專著10多部、研究報告80余冊,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0余項。

        “兩院”院士,是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截至2024年6月13日,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58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于1994年6月設立。截至2024年6月13日,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959人。

        (湖北職院全景圖 2024年6月無人機拍攝)

        (審核:田壽永)

        漂亮人妻被强中文字幕久久_好吊妞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_97人妻在线视频公开_亚洲中文无无码第

          <p id="s5rmu"></p>
            1. <td id="s5rmu"><strike id="s5rmu"></strike></td>